2011.08.25
且将每日当立秋
浏览次数 :
1166
字号调解
"日子真是过得越发糊涂了,要不是妻的提醒,我还真的不知道已经悄然进入秋季了。这一日,出门在外,妻打电话对我说:“已然立秋了,夜里注意秋凉。”
我说:“照旧一副盛夏酷热来袭的样子,哪有什么秋凉呢,你是不是看错了?”
妻说:“怎么会错呢?日历上写的清清楚楚。立秋伊始,即是秋季了,照旧注意些吧,着凉了可就欠好了。”
我连连应诺。放下电话,翻了翻日历,确实是立秋了,这才觉察自己过的是那样的浑浑噩噩,就连季节的转换也忽略了。这也难怪,原来就事情忙碌,加上现在的天气依旧是骄阳似火,哪里能感受出一丝秋的韵味呢?
顺手翻阅了一下资料,据资料显示,立秋,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每年的八月八日或者九日立秋。立秋,意味着一个开始由暑转凉,由生长转向丰收的节气。
绝不隐瞒,在一年四季中,我对秋是情有独钟的,因为我觉得秋是一年四季当中最美丽的一个季节。春的满目芳菲,姹紫嫣红虽然让人美不堪收,但那一份刺透肌肤的倒春寒意却是让人不堪懊恼;夏虽说荷香氤氲,绿树婆娑,但炙热的夏火足以让人无意流连美景;冬就更不必说了,颓败萧条,酷寒砭骨,似乎没有半点生机的迹象。而秋就差别了,尽管秋风萧瑟,落叶飘零,但各处的金黄,目及难尽,与蔚蓝的天空相映成一幅曼妙的画卷;再有南飞的群雁,其引吭的高歌,与秋蝉之鸣及秋水潺湲流动的声音,足可共谱一曲意蕴悠长的交响乐;纵然是代表生命终结的落叶,其于空中随风蹁跹而划出的优美弧线,伴着叶脉散发出阵阵的清香,足可成为文人墨客的素材,据此挥毫成诗;而夜里轻舞的流萤,闪烁的繁星,皎洁的朗月,更是一个不老的童话故事。“落霞与孤骛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,“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”,秋之美,纵是千古佳句堆叠,亦是道不尽,说不完。
我爱秋,更因为秋是代表着丰收的季节。影象中的乡村,每到浓秋,男女老少,竞相雀跃,乡亲们便与大地一起欢悦。那果树枝头上摇摇欲坠的硕果,田野里饱满殷实的稻穗,另有那庄园里一串串紫色的葡萄,俱是盛满了人间最富足的笑容,成为流年里最亮丽的一道的景物。“稻花香里说有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,犹记得辛弃疾在《西江月》里的描写,简简单单的一笔,就将丰收的喜悦情景,勾勒尽然。
仔细想来,其实,若以四季喻人生,那么,春就是事业的起点之时;夏即是事业如火如荼的生长时刻;秋,既可以代表人生中最好的光景,也是事业上尽情收获自己丰富果实的时段;而冬,或许是代表着生命即将谢幕的一刻了。若此,秋更是生命年华里那一段最值得泼墨临摹的华章。而立秋,即是从事业的生长,自然过渡到收获的阶段了。因此,立秋,也是代表着人生中牢固结果、神往收获、计划未来的一个“节气”。
那么,若将每日当立秋,就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迪。我们常说:生命无常。确实,在漫漫凡间中,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,有时候,生命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。试想,自古至今,几多突如其来的自然灾祸,掠夺了几多原本还鲜活的生命。他们,往往还没来得及走进人生里最美丽的华章,便已烟消云散。也许,在他们当中,有人在灾难来临之时,便灰心不已地放弃了求生的欲望,坐而待毙。如此,若果将浮生中的每一日看成生命中的立秋,便可时刻怀揣着一份如同对深秋美丽的神往,纵然灾难来临,也可转酿成为一份求生的渴望,从而增加生存的时机。
人生苦短,譬如朝露。人在短暂的生命里头,历经艰难险阻,无非是为了体现人生的意义所在。在经过一番斗争之后,昨日是乐成也好,是失败也罢,都不必因乐成而沾沾自喜,也不必因暂时的失败而丧失斗志,不然,定会因满足于现状而固步自封甚至贪图享乐,或因消沉蹉跎而一蹶不振。因此,若将每日看成生命里的立秋,即是将日子悄然归零的一种生存智慧,也是一种不以物喜、不以己悲的处世艺术,那么,无论昨日是乐成或者失败,都因为时刻坚持着清醒而不浑浑噩噩,继续坚持着一份如同对深秋收获的期望,便可从容应对一切纷纭,在昨日乐成的基础上再次计划未来,再攀岑岭,再获丰收;也可以在昨日失败之后,能够迅速重整旗鼓,重振雄风。
作为一个饱满的季节,秋也可以比喻成豁达的人生态度。生命是一个轮回,生命中的选择与放弃也是一个轮回,如同叶落化泥,大地降生万物,再呈生机一样,人生中的某一次放弃,即是为了下一次的获得。任何事物的生长都不可能一蹴而就,且将每日当立秋,即是要求自己在每一日的伊始都要酝酿下一步的选择与放弃,如此才会有一个循序渐进、不违背事物生长纪律的收获历程。
于丹说:“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效:一个是向外去,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;另一个是向内来,无限深刻地去发明内心。”且将每日当立秋,便可以有更敏锐的视角,更深邃的目光,时刻正视已往、审视未来,生命便可以闪耀着永恒的希望光线。
我说:“照旧一副盛夏酷热来袭的样子,哪有什么秋凉呢,你是不是看错了?”
妻说:“怎么会错呢?日历上写的清清楚楚。立秋伊始,即是秋季了,照旧注意些吧,着凉了可就欠好了。”
我连连应诺。放下电话,翻了翻日历,确实是立秋了,这才觉察自己过的是那样的浑浑噩噩,就连季节的转换也忽略了。这也难怪,原来就事情忙碌,加上现在的天气依旧是骄阳似火,哪里能感受出一丝秋的韵味呢?
顺手翻阅了一下资料,据资料显示,立秋,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每年的八月八日或者九日立秋。立秋,意味着一个开始由暑转凉,由生长转向丰收的节气。
绝不隐瞒,在一年四季中,我对秋是情有独钟的,因为我觉得秋是一年四季当中最美丽的一个季节。春的满目芳菲,姹紫嫣红虽然让人美不堪收,但那一份刺透肌肤的倒春寒意却是让人不堪懊恼;夏虽说荷香氤氲,绿树婆娑,但炙热的夏火足以让人无意流连美景;冬就更不必说了,颓败萧条,酷寒砭骨,似乎没有半点生机的迹象。而秋就差别了,尽管秋风萧瑟,落叶飘零,但各处的金黄,目及难尽,与蔚蓝的天空相映成一幅曼妙的画卷;再有南飞的群雁,其引吭的高歌,与秋蝉之鸣及秋水潺湲流动的声音,足可共谱一曲意蕴悠长的交响乐;纵然是代表生命终结的落叶,其于空中随风蹁跹而划出的优美弧线,伴着叶脉散发出阵阵的清香,足可成为文人墨客的素材,据此挥毫成诗;而夜里轻舞的流萤,闪烁的繁星,皎洁的朗月,更是一个不老的童话故事。“落霞与孤骛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,“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”,秋之美,纵是千古佳句堆叠,亦是道不尽,说不完。
我爱秋,更因为秋是代表着丰收的季节。影象中的乡村,每到浓秋,男女老少,竞相雀跃,乡亲们便与大地一起欢悦。那果树枝头上摇摇欲坠的硕果,田野里饱满殷实的稻穗,另有那庄园里一串串紫色的葡萄,俱是盛满了人间最富足的笑容,成为流年里最亮丽的一道的景物。“稻花香里说有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,犹记得辛弃疾在《西江月》里的描写,简简单单的一笔,就将丰收的喜悦情景,勾勒尽然。
仔细想来,其实,若以四季喻人生,那么,春就是事业的起点之时;夏即是事业如火如荼的生长时刻;秋,既可以代表人生中最好的光景,也是事业上尽情收获自己丰富果实的时段;而冬,或许是代表着生命即将谢幕的一刻了。若此,秋更是生命年华里那一段最值得泼墨临摹的华章。而立秋,即是从事业的生长,自然过渡到收获的阶段了。因此,立秋,也是代表着人生中牢固结果、神往收获、计划未来的一个“节气”。
那么,若将每日当立秋,就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迪。我们常说:生命无常。确实,在漫漫凡间中,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,有时候,生命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。试想,自古至今,几多突如其来的自然灾祸,掠夺了几多原本还鲜活的生命。他们,往往还没来得及走进人生里最美丽的华章,便已烟消云散。也许,在他们当中,有人在灾难来临之时,便灰心不已地放弃了求生的欲望,坐而待毙。如此,若果将浮生中的每一日看成生命中的立秋,便可时刻怀揣着一份如同对深秋美丽的神往,纵然灾难来临,也可转酿成为一份求生的渴望,从而增加生存的时机。
人生苦短,譬如朝露。人在短暂的生命里头,历经艰难险阻,无非是为了体现人生的意义所在。在经过一番斗争之后,昨日是乐成也好,是失败也罢,都不必因乐成而沾沾自喜,也不必因暂时的失败而丧失斗志,不然,定会因满足于现状而固步自封甚至贪图享乐,或因消沉蹉跎而一蹶不振。因此,若将每日看成生命里的立秋,即是将日子悄然归零的一种生存智慧,也是一种不以物喜、不以己悲的处世艺术,那么,无论昨日是乐成或者失败,都因为时刻坚持着清醒而不浑浑噩噩,继续坚持着一份如同对深秋收获的期望,便可从容应对一切纷纭,在昨日乐成的基础上再次计划未来,再攀岑岭,再获丰收;也可以在昨日失败之后,能够迅速重整旗鼓,重振雄风。
作为一个饱满的季节,秋也可以比喻成豁达的人生态度。生命是一个轮回,生命中的选择与放弃也是一个轮回,如同叶落化泥,大地降生万物,再呈生机一样,人生中的某一次放弃,即是为了下一次的获得。任何事物的生长都不可能一蹴而就,且将每日当立秋,即是要求自己在每一日的伊始都要酝酿下一步的选择与放弃,如此才会有一个循序渐进、不违背事物生长纪律的收获历程。
于丹说:“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效:一个是向外去,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;另一个是向内来,无限深刻地去发明内心。”且将每日当立秋,便可以有更敏锐的视角,更深邃的目光,时刻正视已往、审视未来,生命便可以闪耀着永恒的希望光线。